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们的成长也离不开他们的默默耕耘
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们的成长也离不开他们的默默耕耘
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们的成长也离不开他们的默默耕耘。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一方天地里,潜心钻研,教书育人。又是一年教师节即将到来,让我们一同走近“长宁园丁”们,一同领略他们的风采,倾听他们的故事……她认为,学生喜爱数学的前提是尊重,然后就是数学学习兴趣的点燃和习惯的养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,直至最后人格的塑造。教数学42年来,她总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,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。她,就是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、正高级教师、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数学教师沈洁。“数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一个素养。”2000年,沈洁参与了二期课改,她一直认为,每个人都应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,而且,不同的人要得到不同的发展,数学是使其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重要素养。这刚好与当时“以学生为本,更注重对人的素养、品德等全方位的塑造”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。于是,她的能力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。“参加了课程改革后,我更觉得,数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一个素养。”在沈洁眼里,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,更是一种文化,发挥着对塑造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。沈洁的数学课,往往会有很多历史文化元素在其中。她会向学生介绍平面几何的研究来自于古希腊,特别是已有上千个版本的《几何原本》,作为一本经典书籍,不仅是一部数学著作,也是一部哲学书,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数学每个篇章,沈洁重视章首语,既充分展示章节内容的全貌,也会想方设法引起学生们的兴趣,让学生对章节前后有全面理解。比如,说到字母表示数(代数),沈洁说,人类认识字母表示数已有1200年的历史,例如关于方程的求解,中国元代的数学家朱世杰的研究已经比西方早了300多年,但在字母表示数以及代数中引入了符号以后,数学又有了飞跃的发展。除了丰富学生对数学背后文化的了解,沈洁对学习数学本身的能力培养也同样重视,一题多变、一题多解、多题同宗,她特别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,她常与学生说,善学得通解,善思得妙解,她注意到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,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,学习数学方便了很多,但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足。“得益于电脑设计和印刷技术的发展,现在有些数学题,除了文字说明,图形也全都画好了,这可能会限制学生作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。”沈洁说,“做数学题,首先要根据已知,自己画出准确的图形,才能更好地理解。”她的想法,得到了许多教学同行、教育前辈的赞同,2022年新课标的实施中,尺规作图受到了重视,她也在延安初中、省吾中学积极引导学生,提高学生作图能力。当年数学不好的文科生,如今从事数学建模设计沈洁觉得,数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。“数学解题越能化繁为简,越有美感;同时,需要长久专注的思考,也是对学生毅力的培养。”因此,沈洁总是通过各种办法,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。沈洁曾有一名学生,是偏文科的女生,因数学成绩不尽如人意,十分沮丧。后来,沈洁通过几何学习,帮她建立了学习数学兴趣后,她的数学成绩开始稳步上升。该女生进了大学后,曾发了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,跟沈洁说了一件惊喜的事情,“沈老师您知道吗?我现在在大学读数学系!”后来,该女生又去国外读数学研究生,现在回上海工作,还是从事数学建模设计的工作。2010年,学校希望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,拓展更多兴趣活动,完善学校数学的各类课程,于是,就开办了一年一度的“数学周”活动,至今已连续12年。“我们请了一些院士、教授,跟学生面对面交流,把‘数学周’做成一种课程。”沈洁介绍,“数学周”的课程,不是做题解题,而是有24点、认识孔明锁、玩魔方、逻辑题、数学谜语等丰富的活动。沈洁说,“数学周”还跟其他学科结合,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一次,活动请学生设计“数学周”会徽,有个女生虽然数学学习较弱,但美术很擅长。她的作品,从班级一路选拔到学校,并最终在全校进行了介绍展示。沈洁说,“经过那一次,她的自信心与毅力有了提升,她对数学的兴趣也激发了。”除了激发学生兴趣,沈洁也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。“我曾有个学生小晏,后来到清华读书,小姑娘课堂笔记做得特别好,她的笔记归纳性、逻辑性、实用性非常强,她还会把理解的重点、难点用不同颜色区分。”沈洁说,自己现在还收藏着小晏的笔记样本,时常给现在的学生们展示,供大家一起参考学习和进步。认真对待每一次教课和每一位学生沈洁很想让学生们知道,数学是一门重思考、重理解的学科,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,才能真正领会其本质。而要让学生们学好,“老师的授课,必须要让学生动情动心”,更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教课,每一位学生。有一次,沈洁接到市里参与录制“空中课堂”的任务。“尽管已有录制与指导空中课堂1.0的经验,但2.0版的空中课堂与1.0版不同,需授课老师自行组织教学内容,从撰写教案,到修订,到完成PPT,再到正式录课,只有一星期时间。”沈洁回忆,尽管当时压力比较大,甚至一度忙到眼睛看不清文字,但她思想上的弦却一直紧绷着没有放松,坚持一丝不苟地备课,“很多信息都要翻阅更权威的参考文献,必须查清楚,不能有一点差错,不然就是大事情。”在同伴的帮助下,经过了没日没夜的一星期的努力,沈洁完成了2.0版的第一课的录制,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,这让她如释重负。但沈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,“空中课堂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经历,也是挑战,而且未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越来越多。”沈洁同时补充道,空中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,但对每个学生来说,也需要个性化的教学和老师更多的辅导。小朱是沈洁曾经的一名学生,有一次回国后,特意来看望老师。聊天时,小朱说了他最深的两个体会,一个是“当年您跟我说,学数学要弄清楚概念再做题,当时不太懂,出国学习后发现受益匪浅。”另一个则是感慨,“当年我数学不好,您天天盯着我,特别是我一些做错的题目,我躲都来不及,但现在真的很想说,太感激您了!”原来,小朱出国留学后,就因为他的体育与数学很好,才有机会到一个更好的学校深造。